所在位置: 尊龙凯时娱乐»
新闻动态
打造城市“防灾减灾之盾”已刻不容缓
近日,河南多地出现了历史罕见的暴雨,5个国家级气象站日降水量突破建站以来历史日极值。其中郑州遭遇的特大暴雨,最大小时降雨量超过200毫米。
截止到7月23日👙,河南暴雨引发的洪涝灾害已有56人死亡、5人失踪💆🏻♂️,全省紧急避险转移58.5万人💂🏿,紧急转移安置91.9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576.7千公顷👨🏿🦱👗。
此次暴雨产生的天气原因🐂,包括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异常偏北、亚洲大陆高压在我国西北地区稳定少动🔃👩🏻🍼、西风带低压系统受这两个高压的影响移动受阻在华北和黄淮地区长时间维持、台风“烟花”外围偏东气流将大量水汽向华北平原输送、太行山和伏牛山等东北-西南向地形对偏东气流的辐合抬升效应等。
其中最主要的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异常偏北,这与全球气候变化有关🌤,即气候变化是导致本次河南暴雨灾害的自然原因👩🏿🔬。此外🙏🏻,城市建设对暴雨灾害形成的影响也不可小觑。城市建设带来的地表不透水面积增加👸🏻🤑、地形河道改变、地铁隧道立交桥等易积水建筑物广布,带来了城市孕灾环境的变化。城市通勤高峰时密集的人流因素使灾害效应被放大👢。这表明人类活动及城市化也是引发本次河南暴雨灾害的重要原因。
我国目前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截止2020年,全国有63.89%的人口居住在城镇💇🏿♀️,与2010年相比👩🏻💼,城镇人口比重上升了14.21%,这使得城市孕灾环境的脆弱性大幅增加。
与此同时👨🦽🗳,近30年我国中东部地区暴雨发生的面积范围在不断地增加,降雨强度的频次和极端性超出历史预期。提高的城市极端降水事件发生频次和强度与上升的孕灾环境脆弱性相叠加🌬,导致城市暴雨灾害事件频发,损失越来越大。
如何在气候变化和城市化建设背景下提升城市的安全系数,是城市管理者👰🏿、城市居民和社会各界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当今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城市排水系统都无法应对24小时624.1毫米的降雨量(郑州),我国现有的经济能力和城市发展阶段也很难做到防范重现期为千年一遇的极端洪水🧑🏻🏫,因此无限制地提升城市排水系统和排水能力是不经济和不现实的。
人类目前无法做到阻止暴雨发生和降落,能做到的只是“以己之盾、御彼之矛”,即充分利用现有各种条件👮🏿♂️,防范暴雨灾害风险和减少暴雨灾害损失。
防范城市暴雨灾害风险,最重要的是做好暴雨预报和预警工作🫵🏽。暴雨雨量和暴雨落区的精准预报是当前国际上暴雨预报的前沿难题😴,提升预报水平需要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和开展多学科💆🏼♀️、多领域合作🈳,针对本次郑州暴雨,气象部门已经提前给出了预报预警,但在雨量和落区预报上还存在不足👦🏿,如能尽快解决这个不足,则防范暴雨灾害风险就有了更准确的科学依据和更充分的准备时间。
减少暴雨灾害损失🎅,最重要的是做好灾害应急和灾害救助工作。国家成立应急管理部已经在体制上解决了灾害发生时的行政管理问题,各地各部门也都编制了针对各种各类灾害的应急预案,接下来有必要根据实际情况对这些应急预案进行细化和完善,开展必要的应急演练和防灾减灾教育,并且要持之以恒、常备不懈🐓。对立交桥、地铁站✫、交通干线🧑🏻⚖️、主要河道🧑🏻🏫、排水系统等重点地段的防洪问题🫂,要逐一排查隐患、落实应对措施。
城市安全与防灾减灾需要多部门联动,要正确理解气象预报的准确率问题,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因为“信其有”虽然会带来的若干不便🦸🏿♀️,但“信其无”却会放松了警惕,从而造成重大灾害损失🏏,悔之已晚🧔🏽♀️。
习近平总书记于2014年首次正式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总体国家安全观中涉及许多非传统安全,包括经济安全🧑🏻🏫🚴🏼♀️、生态安全、社会安全👨🏻⚕️🤦🏼、信息安全、科技安全、生物安全等。
本次河南暴雨灾害事件就是经济安全(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生态安全(应对气候变化)、社会安全(灾前🩱、灾中和灾后城市防灾减灾)、信息安全(灾中通讯保障)、科技安全(灾情监测🤾🏻♂️、预警🌊、报警)和生物安全(灾后疫情应对)等问题在城市集中爆发后的结果。
河南暴雨灾害事件提醒我们🧑🏿🦳,深入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系统打造城市“防灾减灾之盾”已经刻不容缓。城市管理者、城市居民和社会各界需要共同努力🏬🧍♂️,制定城市防灾减灾规划👨🏽🔧、提升城市防灾减灾水平😴,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防灾减灾道路😮💨。